您的位置:首页 >首页栏目 > 深度 >

夜观《长恨歌》|世界最新

傍晚时分,西安城东约30公里处的华清宫门口,参观者渐次离开。华清宫又名华清池,周、秦、汉、隋、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,尤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一段情缘而声名远播。

但这里的“晚高峰”人潮并非单行线。观众带着兴奋的表情往里走,来感受一场千年穿越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山作幕布,天为背景。九龙湖边,人渐渐地坐满了,夜慢慢地黑定了,如梦如幻的时刻到来了。

享誉海内外的温泉水里升起舞台,扬名数千载的骊山成为幕布。唐代诗人白居易传世名篇《长恨歌》中所描摹的故事,在声光电等手段的组合作用下精彩上演。

“杨家有女初长成”“一朝选在君王侧”“春寒赐浴华清池”“仙乐风飘处处闻”“花钿委地无人收”“天上人间会相见”……一幕幕经典场景,经演员们细致入微地演绎活了起来,人们在感慨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人物命运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浓郁的唐代文化气息。

演出结束时座位席依旧“满坑满谷”,以及经久不息的掌声……这是对演出最大的肯定。据统计,自2006年公演以来到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《长恨歌》已高质量演出4500余场,累计实现收入16亿元,带动周边酒店、民宿、康养、文旅综合收入超过70亿元。

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,《长恨歌》虽非新作,但常改常新、常演常新、久演不衰,已经成为陕西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以“真山真水真历史”为依托,在历史故事发生地打造高水平实景演出,并采用高科技舞美灯光,依托文化IP走好市场化路子,应该是《长恨歌》长盛不衰的关键。

事实上,西安的文旅资源虽得天独厚,但文旅产品的供给起初并不理想。改革开放初期,不少境外游客反映在西安旅游期间基本是“白天看庙,晚上睡觉”,夜间没事干、没地儿转。为此,当地针对游客需求发展剧院、餐厅等新业态。再后来,结合历史文化打造出多台专场演出,《长恨歌》就是其中翘楚。

有专家认为,《长恨歌》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实现全季节运营,这非常不容易。北方冬季寒冷,对户外演出的经营、运维等都带来巨大影响,所以许多搞旅游的北方地区在冬天往往都是“趴窝”状态。为克服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,运营方推出冬季版的冰火《长恨歌》,从舞台机械设备、观众、演职人员等不同层面做好保温举措,打造出别样的光影和火焰特效,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唐风视觉盛宴,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这些年,文旅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,“吃住行游购娱”都能产生效益。但如何发挥其价值助力地方经济发展,还有一些路要探、要走。西安市临潼区的朋友说,该区虽坐拥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兵马俑和华清宫等景点,但本地人以往觉得并没沾多少光。门票收入虽然很可观,但地方财政受益有限,且“门票经济”体量毕竟有限。当地老百姓还得承受旅游区高物价、交通拥堵等旅游业“伴生品”。

破解的方法似乎也不复杂,请游客慢下来、留下来,多住一两晚、多吃几顿饭,就能对当地的消费作出贡献。临潼区距离西安主城区不算太远,游客以前看完主要景点后,往往直接坐上大巴车一溜烟就走了。如今,许多游客到西安,有时间定然安排去看一场《长恨歌》。很多时候都是一票难求,3000个座位基本能坐满,旺季时每晚演出3场,最后一场结束时已到深夜零点。时间这么晚,许多人很自然地在当地食宿,发展夜间经济、文创消费也就有了基础。

现在许多地方都在讲流量、讲现象级。其实,在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讲述合适的故事,往往就自带流量,坚持下来就有望成为自己的“现象级”。用通俗的话说,“气氛已经烘托到那了,看什么都带感”。毕竟,1300多年前,唐玄宗和杨贵妃确确实实在这一带缠缠绵绵、生离死别过,那山、那水都引人遐想。

看来,是否拥有资源是一回事,能否充分盘活资源又是一回事。我国许多地方人文底蕴深厚、古今交相辉映。如果从《长恨歌》这一首长篇叙事诗里就能挖掘出产值和效益,并进而转化为当地发展的依托,那么别的文化资源当然也能把故事讲出感觉、讲出效益。 (作者:杨开新 来源:经济日报)

标签:

热门资讯

精彩新闻